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音乐老师有意识地加强行为习惯引导,能够让小学生更富有艺术气质,并能够基于音乐教育来掌握规矩、纪律、原则等重要的行为要求,使音乐课堂能够体现素质教育价值,并保证音乐教学的整体效果。
姿势习惯
保持正确的姿势,能够让歌唱更为顺利。由于音乐教学中,歌唱需要学生调整好身心状态,并能够在歌唱过程中融入个人情感,因此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唱姿,以便于力量、情感等的使用。
歌唱中学生需要站直,并挺拔腰背,这样能够使歌唱的气息贯通。头部要保持端正,下颌部位应当稍微向内侧收敛,颈部应当保持灵活,并要使肌肉保持适当的放松,这样有助于学生打开嗓子、气管等,使歌唱气息更为稳定。
歌唱姿势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音乐老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予以指导,并鼓励学生进行不断的训练,将歌唱的行为习惯牢记于心。
呼吸习惯
呼吸是音乐歌唱时的重要基础,声音就是通过呼吸过程从口腔发出的。音乐老师在课堂上,应当积极指导学生去理解如何在唱歌时保持正确的呼吸,并在呼吸的基础上进行发声。
呼吸行为习惯对于吐字、音准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演唱教学的呼吸基础练习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先平心静气,这样可以让呼吸更加平稳。在呼吸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可以在唱歌前进行几次深呼吸,这样可以打开肺部,增强肺部容量,为呼吸奠定基础。
用嗓习惯
演唱离不开用嗓,良好的用嗓行为习惯,不仅能够让歌声更加好听,同时也能够保护嗓子不受损伤。唱歌用嗓习惯如果不好,在唱歌时大声喊等,就会导致嗓子暂时发哑,甚至出现短时间内发不出声音的情况,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较大的身体伤害性。
用嗓的行为习惯也是音乐教育的重点,音乐老师应当指导学生从基础的用嗓方式进行练习,如在唱歌前进行开嗓、在演唱时要注意用嗓的时间。音乐老师还可以通过录音方式,让学生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用嗓的错误之处。
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音乐行为习惯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能够在音乐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正确的姿势、态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