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跟着名著写作文,这是我的第188篇原创文章。
对很多孩子来说,动作描写是一道难关。他们写出的文字,要么只是简单地堆砌动词,要么描写得过于笼统,缺少美感。怎么改变这一局面?在作家刘心武的代表作,也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钟鼓楼》中,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刘心武
卢宝桑瞪了薛纪跃一眼,“噗嗤”一声乐了。歪头又从茶几上抓过那包“礼花”烟来,打开取出一支,从兜里掏出个打火机。“吧嗒”打出老高的火苗儿,点燃了那支烟,遂舒舒服服地仰脖靠在沙发上,小孩嘬奶般地抽了起来。
在这一段话中,刘心武除了使用一连串的动词外,还加入了“噗嗤”、“吧嗒”等拟声词。一下子让这段话的感官从单一视觉丰富为视觉与听觉相统一,画面感变得更强了。
抽烟
咱们试着在动作描写中加上拟声词来看看效果:
1.“咣当”,门被弟弟一脚踢开。他满头大汗,嘴里嚷着:“累死了,累死了……”。他一边说着,一边身子像重重的石头似的,“扑通”一声扑到了沙发上。
2.放学铃声刚落,“急性子”就像猎狗一样窜出教室,“噔噔蹬蹬……”,顺着楼梯跑了下去。
楼梯
除了加拟声词——也就是听觉——我们还可以以此拓展,加入其他感官因素。
比方说下面这段话,我在动作描写之外,还加入了触觉和嗅觉:
一不留神,我一脚踩上了一坨狗屎,鞋底下顿时变得黏糊糊的,别提多难受了。刺鼻的臭味瞬时在空气中爆炸并四处扩散,熏得我捏紧了鼻子。“真倒霉!”我恨恨地想。只得轮流抬起脚,使劲地将鞋子一遍遍在地面上从前往后蹭,发出“滋滋”的声音。
你看,是不是画面感更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