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双减”下小学语文作业 随堂化的思考与实践

西安交大附小渭南分校教师李盈利《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作业设计的优化能够对其更有针对性,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关于课程作业设计,小学语文老师应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后学习过程中,形成课堂内外互补,在互补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关注作业人文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表面看,教师的日常教学仅限于在课本、教案、学生以及作业上,但是在内涵上则是对学生社会价值意识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在家庭教育之外收获对社会背景、人文素养、道德教育以及思想理念的培育。这种交流的形成体现在很多层面,作业是其中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学生通过教师布置的作业与老师形成互动,教师在批改作业中能了解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程度,同时老师能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不同形式的作业布置,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社会,这对于心智的发展与人格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也使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形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载体。教师批改作业应饱含热情,满怀情感,用各种方式批阅作业,如简笔画,点赞的大拇指,红色的爱心,彩色的各种图案,可爱的小动物等,或者鼓励的话语……注重作业实践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的实践性,指出教师不仅要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布置作业时应充分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践精神。如:学习《云雀的心愿》,应让学生认真思考,为身边环境保护拟一份标语,提出一些保护建议;学习《春联》后,可以让学生观察收集各种各样的春联,讨论其中的寓意,让同学们参与设计对联,寓教于学,寓学于乐。语文作业不一定只限于书本形式,可以通过实践性任务来赋予语文作业的意义,从其他角度出发,可能会有别样的收获,对学生的学习更有益处。比如教学《风筝》一课,教师可以布置一项课后实践作业,在讲清楚风筝的具体做法基础上,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去学风筝的手工做法,在制作结束后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场地去放飞手中的风筝,令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聚焦作业多元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可以通过趣味性活动,将课后作业融入其中,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动手、学习和享受的乐趣,学习与游玩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具有趣味性的作业能够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多种体验。例如:学习《伊索寓言》《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应让学生在世界文化小说中领悟不一样的人文精神,产生对世界名著阅读的兴趣,拓展对世界的认知;学习古诗《游园不值》后,应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其自由发挥……语文教学应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作业的实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探索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创新作业自主性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爱好良莠不齐,老师应尊重不同,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在作业布置中,遵循学生差异,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地得到满足,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例如:学习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后,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画一画诗歌中的景物,诵唱这首诗,改写短文,仿写一首诗,续写短文,编排音乐剧。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项以上的作业去完成,对完成的作业应给予详细的评价,而不是简单的等级评定,体现出布置作业的差异性与人性化的过程,这样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会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收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