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高校中身兼双重身份,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又是行政管理人员。但是其身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教师,也不是简单的行政干部。它是一种针对高校辅导员的特殊定位,在有利于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的同时,这种多元化角色很容易在工作中产生各种冲突,使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遭遇困境。
一、职业角色认同低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在社会上日益得到重视,但目前在社会上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仍有着很大的误解。一些人把高校辅导员工作看做是一个谁都可以干的工作,工作层次不高,地位不重要。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为顺畅开展大学生育人工作,需要协调各种事情、关系,使得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集大学生教育、服务、管理等多重角色与一身,在育人管理中时常出现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角色的冲突,多重角色会使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冲突时产生无法调和的挫败感。与此同时,多重角色也会让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不被学生理解,降低了自身工作成就感和职业价值感。
二、职业发展不清晰
高校辅导员虽然身兼教师与行政管理两种角色,但在职场中辅导员这两种角色往往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在部分高校中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不明晰,职业待遇偏低,使得很多辅导员在职场内看不清自己的职业前景,找不到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势必缺乏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影响育人工作的开展,使得高校辅导员在职场中无法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三、职场压力负荷重
目前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在实际的育人工作中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及大学生发展指导上。由于高校二级院系单位的原因,辅导员们承担了许多职责之外的其他事务性工作,使得他们投入在引领学生成长发展中的精力被挤占。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学生工作中去,造成工作倦怠、情绪消极,弱化了潜心育人的价值追求,这样就导致辅导员积极情绪体验减少,生活满意度降低,使得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不强,自我的成就感、归属感缺失等诸多问题,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辅导员的职业使命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