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的意义有很多种,它可以提升知识水平、改变思维模式,塑造一个见识更广、素质更高的人。
但说句实在话,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最直接的价值就是找份比父母更好的工作,完成阶层的提升。这也是很多家庭不计成本培养后代的动力。
有类学生他们出生在小城镇,家长也都是很普通的工人、农民。没什么资源的学生,努力通过考大学改变现状,一度被比喻成“小镇做题家”。
笔者初次得知这个词,是在多年以前某个大学生论坛里,本是一些高材生的自嘲。想不到这个词再度走火后,却变了味,也足以令我们有更多的思考。
顶级大学里,为何“小镇做题家”的身影越来越少,原因让人感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学霸跟以前有很大不同。高考之后我们能看到很多考上名校的学生走红,但是再看一下采访,却发现一个规律。
他们多出自市内的知名“牛校”,也不乏学费昂贵的私立高中,而家长可能也“非富即贵”。就以本市一位被清华录取的女生为例,父母都是法律行业的。
再看一家人的穿衣打扮,也绝非寒门“小镇家庭”。当然,人家的努力和优秀是毋庸置疑的。只是这样的现象,跟很多家长原来认知里的“寒门出贵子”有很大出入。
事实上,确实有人在清华、北大等顶级大学里调研这些学霸的家庭背景。很多人总会认为,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有更多改变自己的动力,努力学习考上名校的概率更大。
可现在顶级大学里,这类“小镇做题家”的身影其实越来越少了。学生们的回答中,家长是公务员、教师、工程师、国企管理层等占了大多数。
一位同样来自辽宁的学长,还曾表示,进了清华以后自己反而变自卑了。因为他发现周围很多人并不是高考考进来的,而是有很多保送方式。
这类顶级大学里,之所以“小镇做题家”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我们普通同学和家长还在以为埋头做题是唯一出路时,这类家庭因为信息更通畅,早就在研究其他赛道。
正如有位高考状元说的那样:“我能考出这个成绩,不只是自己的努力,我的父母能把我送到最好的学校,找好的老师辅导,这些可能是一些家庭的同学没有的。”
他们的话说的很现实,也总结出了两个原因:一是升学赛道的不同,而是学习资源的不同。除此之外,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高考时的决策能力差别。
“小镇做题家”忙着争分夺秒地学习,很少有时间考虑自己适合学习什么专业。父母多半也没有多少文化水平,很难在填志愿时给子女做出有效的指导。
花几千块钱去找志愿辅导师,基本更不可能了。所以,有的考生明明分数够用,但因为对报考缺乏足够的了解,跟顶级大学擦肩而过。
“小镇做题家”不该被嘲笑,保证他们的上升渠道,是培养人才的动力
或许很多同学和家长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每每看到“喜报”甚至也不觉得意外。对于“小镇做题家”来说,勤奋是为数不多可以跟别人竞争的优势。
但不知为何,有人却嘲笑他们的努力。笔者认为,这类学生反而更值得关注。因为只有保证了他们的上升渠道,才能更好地促进公平。
而这也正是培养人才的动力,只有让大多数普通家庭看到考大学带给一个人的改变,家长们才能有更多热情去支持子女的求学之路,各行各业的人力资源水平才能提升到新高度。
有老师提出,希望给普通学生更多志愿指导,避免因误报错过顶级大学
“小镇做题家”值得被重视,但是以上分析的原因里,我们也能看出,其实改善他们的难题并不容易。有老师提出,学生们的家庭条件无法改变,但可以在其他方面给予支持。
就拿填报志愿来说吧,如果学校里可以给高中生安排更多关于报考规则、大学专业、院校报考趋势等指导,就能减少优秀的学生因为误报志愿错过好大学的可能。
这样的建议可谓中肯,其实不仅是对于成绩拔尖的学生,包括很多普通同学也一样。付出很多去提高几分,却因为不懂基本的报考技巧而没能去理想的院校,属实遗憾。
【话题】你认为什么方式可以给“小镇做题家”更多上升途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