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个体心理学而言,问题儿童在学校里究竟能不能有所进步,始终都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若是一个儿童在学校里的成绩开始下降,那么我们始终都能证明,这是一种危险的迹象。这种迹象,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的迹象,而不是学习成绩落后的迹象。这种迹象说明,孩子已经开始失去自信。孩子身上已经表现出了沮丧泄气之感,因而会开始逃避有益的道路与正常的任务,并且始终都在寻找另一种宣泄的途径,始终都在寻找一条通往自由与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的道路。
儿童不会去选择社会已经替他们安排好的那条道路,而是会选择一条隐秘的道路,使得自己能够确立起一种补偿机制,并且通过获得一种优越感,来补偿自己心中的自卑感。孩子选择的那条道路,往往都对那些感到沮丧失望的人具有吸引力,也是一条能够让孩子最为迅速地在心理上获得成功的道路。通过甩掉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通过违法犯罪,这种做法与遵循既定的社会途径相比,能够更加轻易地突出一个人的自我,并且给自我带来一种胜利者的感觉。不过,这条通往优越感的捷径却总是一种标志,说明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怯懦、脆弱,而不管这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得有多么大胆与勇敢。这种人,往往都会努力去做自己肯定能够获得成功的事情,以此来炫耀他们的高人一等。
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犯罪分子尽管表面上显得鲁莽和勇猛,实际上却怯懦得很,所以我们也能看出,在危险性较小的环境下,儿童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微小迹象,暴露出他们的脆弱感来。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无法挺直站立、始终都必须倚在某种东西之上的儿童(在这个问题上,成年人也是如此)。根据以前培养孩子的方法以及以前人们理解这些迹象的方式可知,这种症状是不会被人们当成根本性的问题来处理的。我们常常会对这种儿童说:“别总是靠在什么东西上。”实际上,这里重要的不是孩子靠在什么上面这种现象,而是孩子始终都觉得需要有所支撑的心理。通过惩罚或者奖励,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说服儿童,让他们放弃这种显示出脆弱迹象的做法。可儿童心中需要获得支持的那种强大心理,却并没有因此而得以消除。这就像是一种疾病,会继续恶化下去似的。只有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带着同理心和理解力,看出这些迹象并且根除这种潜在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