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不少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来读书,然而语文水平却没有什么提高,我是很替他们感到悲哀,对那些天天扯着脖子对学生高喊“多读书”的人,难免就要感到恼火,如此“误人子弟”,难道不可恨么?
那些天天鼓吹“多读书”的人,最喜欢拿“开卷有益”来说事。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为有限的。作为学生,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时间更是极为宝贵的。因此,学习一定要讲究效率,如果不讲效率,一味鼓吹“多读书”,就是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就是“误人子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其实,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今天一些平庸的人,还在鼓吹“多读书”,何其荒唐可笑?
现代人面对古今中外的书籍,可谓是浩如烟海,一个人,即使什么也不干,天天读书,也只能读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况且,作为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很多,语文虽然很重要,也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学科。即使“多读书”能够达到“学好语文”的目标,如果花费时间太多,也是得不偿失的。
再说,语文学习,也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为根本目标,多读书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而已。只是强调“多读书”,显然是本末倒置,甚至可以说,如今的语文老师强调“多读书”,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比如,绝大部分老师都强调要学生读名著,如果是初中或高中生,读有精炼解析的《论语》,还是可以的。因为,《论语》篇幅不长,内容又很丰富,通读下来,花的时间也不会特别多。
还有老师似乎感到读《论语》不瘾,要让学生读《道德经》。《道德经》的篇幅了很短,现在的《道德经》通行本,全文也就5162字。只是,《道德经》的内容,有不少“玄之又玄”的内容,必须借助名家的分析解读,才能勉强读懂。因此,对于《道德经》,我的看法是,可以读,但不必追求全部看懂,有的地方,看不懂就算了。
还有的老师,偏爱四大名著,这四大名著,也不是不可以读,但篇幅都很长,如果时间很宽裕,读一读也可以。但是,一定要说读四大名著,一定可以对学生有多大帮助,那就难说了。可以肯定地说,大部分学生,甚至是很多成年人,读过四大名著,可能没有多大的感觉。也就是说,很多人读四大名著,其实并没有什么收获。
如果是成年人,读书而没有什么收获,这也没有什么,反正,如果有空闲时间,有人还要打游戏打发时光呢,读书至少还能给人一个爱读书的形象。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听了老师的话,去读四大名著,花了大把的时间,却并没有什么收获,那罪过可就大了。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这句话对老师教育学生来说,确实是至理名言。
现在,很多的学生,听了老师的话,读过了四大名著,老实说一说,到底有什么收获呢?词汇量更丰富了吗?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吗?分析判断的眼光提升了吗?写作水平提高了吗?
我是一直认为,中小学生根本就不要去读整本的四大名著,读一读其中的一些章节,就可以了。就像语文课本那样,选读四大名著中的一些精彩章节,读精读透,比通读四大名著,效果好多了。
名著,自然有其博大精深的妙处。作为学生,自己花大量时间去通读名著,结果却是不解其意,收获极小,是阅读效率最差的方式。
作为学生,了解四大名著,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读名家对名著的解析。比如,与其读《红楼梦》,不如读李国文的《红楼非梦》,书不厚,读过后,会让人对《红楼梦》的理解上一个台阶,对大部分人来说,读李国文的《红楼非梦》会比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能更好地理解《红楼梦》。当然,读王蒙、刘心武或格非对《红楼梦》的解析,也是非常好的。
有不少老师,自己都没有读过名著,或是读过名著略等于白读了,却偏偏要强调学生读名著,足可以见庸师之蠢。庸医害人性命,庸师误人子弟,大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