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德国物理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和另外两名物理学家,因在理解复杂物理系统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1931 年 10 月 25日,哈塞尔曼出生于德国汉堡,现年90 岁了。
他说,在学校期末考试中,他的物理成绩很好,但他认为这和学校教的没有任何关系,物理老师也没有给他任何启发,因为对老师来说,他是一个不守规矩的捣蛋分子。“ 哈塞尔曼,四点关禁闭!” 此后多年,这句话依然在他耳边回响。
那哈塞尔曼的物理成绩为什么那么好呢?答案是:好奇心和兴趣,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探究和学习。
13岁时,哈塞尔曼花了两先令六便士半克朗从一个朋友那里买了一个晶体探测器,“即使没有接上插座,我也可以通过耳机听到美妙的音乐”,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想更好地理解这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所以他去了镇上图书馆,并通过为初学者准备的物理书弄懂了电和收音机是如何工作的。
“我的物理启蒙是一个晶体探测器,那是我对物理学的入门。” 哈塞尔曼称,这对他来说是一段令人兴奋的经历—完全独立于他在学校所获得的物理知识,“我认为这种个人学习和发现的经验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是的,哈塞尔曼说得没错。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之所以产生学习和掌握某种知识的强烈愿望,不是因为他人的劝导,而是因为自己的内心驱使,是自己需要用这些知识解开心中的疑惑。
学问,学问,要想学习,就先要问。但是,这个问,不是他人问,而是自己问。这个问从哪里来,不是从书本上来,而是在生活实践激发出来。就像哈塞尔曼那样,一个小小晶体探测器,竟如此奇妙,令他疑问大发,然后自己就去图书馆找答案,不仅解决那个小小“晶体探测器”如何让人听到音乐的疑问,还弄懂了电和收音机的原理,更从此引发了对物理的探究兴趣,使探究物理世界的奥妙成为他终生的事业,直至现在登上诺贝尔的领奖台。
而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总是把学生囿于在书本中,试图让学生从书本上收获知识。可是,脱离了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世界,对学生来说,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呢,不过是一堆堆无聊的符号,一簇簇无用的公式,罢了。记住他们,只是为了刷题,只是为了考试,这种枯燥无味的知识堆积,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产生厌倦……让学生觉得,所谓学习,不过是为了应付大人的检查、考试,除此之外,毫无用途,于是他们愈学愈烦,甚至心里抑郁起来……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要求解放儿童。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唯有实现这六大解放,才会让孩子爱上学习,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孩子。
当下的“双减”政策,就是对陶行知先生“解放儿童”教育思想的践行。也唯有将“双减”进行到底,才能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儿童,他们也才能爱上学习,将来有所创造,将来才有可能登上诺贝尔奖的颁奖台。
在这个国庆假日,诺贝尔奖颁布的日子里,我们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还在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里吗?哈塞尔曼的物理成绩好和学校教的没有任何关系的说法,难道对你没有半点启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