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职称是牵涉到每位教师的一件大事情,随着目前职称评审制度逐渐趋严格,很多有资格晋升职称的老师也得提前做足功课,很多优秀证书和考核分数都要在平时进行积累,但是还有优质课就是即席性的,所以在评职称讲课之前,都要反复锤炼才行。
职称评审讲的是微课,仅仅需要不到20分钟,但是这20分钟也是很致命的,如果一旦出问题,前面职称评审所做的工作都算是白费了,很多想要晋升职称的老师都知道这一节微课的重要性。
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提前反复做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很多校领导都反复强调,好课是做出来的,没有充足的准备,想要即席上好一节优质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优质课就是“表演课”,既然是表演课,就需要提前做好预演,无异于排练一节课,堪称拍大片。
那么学生们就成主要演员了,老师只有相处很多“怪招”才能让评委们点赞,拿高分,普通无奇的课很难出彩,那么在职称晋升中很可能会被淘汰,从老师晋升职称的难度上说,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是没有错的。
但是作为陪练方的学生来说,就有点过了,为了上好一节优质课,让学生陪练几天甚至一个周这样的情况,产生于职评过程中,这个过程中各地各校的做法,可以想见类似的形式很多很杂,说好听的叫优质课:精彩纷呈;说难听的叫瞎折腾:劳民伤财。
小编从教之初,三五年没见过听课。1997年之后,因为升学要考试了,才开始听说听课这一名目,之后是越来越多的听课活动,名目繁多。
在整个听评课过程中,正常的互相或外出听课,对教育教学工作,确实有交流促进和提升作用。从职评开始后的所谓听课,由于功利色彩浓厚,花样不断翻新,评课过程成为言不由衷的哼哼哈哈,便只有瞎折腾的用场了。
我们最早见闻的叫“随堂课”,是本色的听课,目的性不言自明:要讨论如何上好每节课。
之后叫“公开课”,多了一层希望起示范作用的意思。随着学科教研组织的健全,全校学科性的才叫公开课,同年级学科性的听课称为实践课,后来演变成外校也来听的叫公开课,仅本校的就叫成实践课。
如果是全县(区)或乡镇范围内的公开课也有叫“示范课”的,这种课经过了周到的准备,专门请资深优秀教师来上,与问题中“优质课”类似,具有指导意义,但无评职称的功利倾向,也没有演练一周的情况,先借一个班试上的情况则较为常见。
很多老师也曾见过“开门听课”的说法,这是对教师的一种高压态势,竟然摒弃了所有听课活动都有通知作准备的常例,实在是不可取的,有违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对教师的基本尊重。
在评识职过程中我们老师还经历了“要做科研型教师”等口号式的折腾,为了有“论文”,学校编选校本部论文集和学科论文集,县(区)教研机构编选区县级论文集等情况,几乎都是打印的,厚厚的一本没有多少篇。
如果没有它,全区县教师职称晋升的表格内论文一项便是空白,谁还能晋升?这样操练一个周的优质课虽然优质,但作用不大,因为平时的课不可能这样上,但又不能不这样上一节课,因为晋升职称非这样一节优质课不可。对此大家有何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