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事关全民健康、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2024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提出建议,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刘希娅表示,201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各省市各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但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地方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多发,心理问题检出结果呈现低龄化趋势。
刘希娅介绍,自己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责任分担不明晰;未成年人心理咨询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体系。“学校为了免责,将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推给家长;家长因为对心理健康问题认识还不够客观科学,常常羞于面对。各级法律法规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责任分担规定不成体系,心理咨询行业缺少过程性监管、法律法规约束和投诉管理机制。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普遍呈现出重治疗轻预防的趋势,缺少普惠性的家校社医社会化服务体系。”
据此,刘希娅提出三条建议:完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分担机制;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行业监管;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家校医社”联动服务机制。
针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责任不明确的现状,刘希娅建议,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相关法条法规,明确学生心理问题的“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责任,提高学校责任担当,加强教育、卫健、公安等部门之间的协作,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责任分担机制。
“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的规范发展,急需在政策和法律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行业监管。”刘希娅建议,首先加强心理咨询师管理规范机制,提高心理咨询行业准入门槛,设立规范化职业资格证书;其次,加强心理咨询行业过程监管,设立有效的投诉机制,加大惩处力度;推动全国各省市建立中小学生心理援助热线,提供专业、免费的电话咨询服务,为学生、家长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整合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的专业力量和资源。”刘希娅建议,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心理学专业,加强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类别的整合,让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入中小学后能真正解决现实性复杂性问题。
她还建议,可以由市(区)级政府部门牵头,在社区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引入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医生等专业人员,充实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提供心理咨询、家庭教育指导、心理问题诊疗等服务。同时,相关部门应为学校配足配齐心理健康教师提供支持,落实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